Skip to main content

脚踏实地,仰望星空

缘起,遗忘的痛苦

这十几年的学习让我明白一件事:不用的知识是一定会忘掉的。比如高考后两个月就把物理化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只剩模糊的记忆,比如本科学习的课程考试完后就逐步遗忘,工作了三年更是觉得如此。

这背后的脑科学原理我并不了解,但从过去几十年的经验来看,对抗遗忘最好的方式就是输出。可以写出来、讲给别人听、做成视频。

输出的好处有:

  • 即使输出后长时间不用忘掉了,以后也可以凭借自己的输出快速拾起来
  • 输出的东西是一个 showcase,适合展示自己的能力、涉猎知识、所学所悟

怎么输出呢? 通过什么渠道呢?

我曾以为,自己学了什么想了什么记到笔记就好了。所以就在自己的私密 doc repo 中记录自己的学习,所思所想。等到有时间润色后再发到自己的 blog fenglyu.lin 上。这样子做了两年,效果并不好,学习后的输出常常匆匆开始、草草结束。

image-20240527181729635

我觉得主要原因如下

  1. 如果笔记只是写给自己看,那就容易懈怠,容易写的很潦草,并不考虑观感,时常自己回头看都一头雾水。
    1. 所以,要公开出来给大家看
  2. 自己写的笔记都东一块西一块的,写完过一阵子就忘了有这回事了。有时我翻自己的笔记时,常常惊讶于我居然想过这个问题?我当时就这么想了?
    1. 所以,要系统化归纳

建立自己的知识文档网站

以前我建立过很多的博客网站:https://colalinn.github.io/、https://fenglyulin.com/。

但博客网站不适合这样子的归纳式、系统式的更新。直到在 NUS 的这学期上完分布式系统和机器学习课程后,我看着自己潦草的笔记,灵光一闪:为何不做一个自己的文档分享网站?就像大家所熟悉的技术文档官网:go.devpython.orgvuejs.org

在这个文档网站 doc.fenglyulin.com 上线和不断更新的一个月中,我也看到了许多系统化输出知识的前辈们:

  1. 峰华前端工程师

  2. Kuizuo

  3. Zhenglai Liu

    1. System Design
    2. Algorithm
  4. draveness.me 代码沉思录 为什么这么设计系列文章

  5. cyc2018

  6. 小林coding

  7. rene.wang

    1. 前端沉淀小册
  8. 凤凰架构

  9. DDIA 翻译

  10. MRCODE-BOOK

  11. Java 全栈知识体系

  12. etc

思考

在不断复习温习过去所学的知识、输出的过程中,我获得了些感悟:

  1. 做事情不能太完美主义,做完最重要,先做出粗糙的第一版,再反复快速迭代。所以这个文档网站首要任务是把 todo list 拉满了,后期再考虑尽善尽美、逐个击破的事情。
  2. 后续的反复迭代同样重要,要不然写了很多天书,以后回头看,也看不懂了。
  3. 形式不重要。其实文档网站只是一个形式,随着了解的大佬越来越多,我发现分享并不需要局促于自己搭建的文档网站这一种平台。这个平台可以是微信公众号、知乎、twitter、blog(按 tag 分类)、甚至是 notion、甚至是 基于 github issue 的 blog,形式之多,让我感叹人类的创造力。但形式真的不重要,重要的是内容。当然,网站的排版也是很重要的,从这一点看,文档网站优势就很明显了。
  4. 学技术要以需求为导向,动手实践。一味地学习没有意义、枯燥、且无法真正理解。如果有明确的需求,学习实践起来就会有动力。学框架最快的方式是看已有的模版项目,参考前人经验,而不是自己看教程手搓。
  5. 写的再多,也不如实际做过的项目更有说服力。

更多

我也喜欢做一些知识分享视频发布到网上